〔僧侶行儀議題三十二〕處處自說。名字不同。年紀大小。〔僧侶行儀議題三十二〕處處自說。名字不同。年紀大小。回覆Joseph於2010/02/21 14:49的 回應 1.顯謗法抄所云:「有心之人,需多思量焉!」乃是日蓮大聖人為了提醒:「當是諸人,以為信恃佛菩薩,修習各宗,得免地獄之苦,此實是僻見。」因為大聖人告訴我們:「若言其業因,造五逆罪之人,必墮此地獄。」大聖人更引法華經第二指出:「謗法是阿鼻地獄之業。」」(真正會讓人下地獄的業因是五逆、謗法,並非您所解讀的:「『恃法』而生慢心」?)你等(宗門僧侶)果真看不懂,真的是無法懂庶民的心。「『恃法』而生慢心」即是遠離佛心,此心一出惡行必至,惡行造惡緣令周圍眾人厭惡、輕視你等所行之佛「日蓮大聖人」、你等所行之法「妙法蓮華經」。這不是大謗法,什麼才是大謗法?顯謗法抄這文段所說雖是針對他宗,但以弟子而言應是如師在眼前指導自己一般的去身讀才是。所舉御文或以為有修種種善根,皆自思我有如是善根,不致墮於地獄。或修習諸宗之人,各各恃其智分,不畏地獄之因。其文意可如此解讀:不要以為成為了僧侶(圓頂方袍),不要以為日日為人誦經,認為這樣的善根可以打平惡行,這樣就不會墮於地獄。或者日日修習日蓮大聖人的佛法,仗著對經文御書熟練,就輕慢不畏懼造作地獄之因。日蓮大聖人的佛法皆是以人為根本、以人為出發,忘失了這點就是「各各恃其智分」在造作「不畏地獄之因」之行,此人必結地獄之惡因,為地獄之惡業牽引。2.宗門僧侶只是名字比丘(但有其名),不是具戒比丘,不必受到二百五十條戒律檢視、不屬爾前教團七眾,自是理所當然。雖然:五善戒、十善戒、二百五十戒、五百戒(實際上是)、法華本門戒都是「戒律」,當代(末法時代)所應受持「唯有」法華本門戒。教型證書所云:「此五字之內,豈未納萬戒之功德耶!」日蓮大聖人所表達的是:受持法華本門戒即可得到五戒、十善戒……等等萬戒的功德,並非要弟子們「兼持爾前的萬戒」或是「把爾前萬戒匯集成『法華本門戒』要求弟子們受持。」這不是回到當時我所論述的,為何你等卻一再地堅持:沒有受戒,哪有破戒的問題存在?(見之前的討論) 3.諸法實相抄云:「使佛蒙得三德者,凡夫也。」那是因為:「主君、父母、師匠」必須遇到「臣民、子女、弟子」等等「相應的對象」才有用武之地,而不是把「主君、臣民」、「父母、子女」、「師匠、弟子」通通劃上等號,乃至於發生「反客為主」的情況。佛陀(覺者)與眾生(迷者);佛法(究竟、了義、勝義諦)與世法(非究竟、不了義、世俗諦)的「相對關係」亦復如是:佛陀度化眾生(不是佛陀被眾生牽著鼻子走)、佛法轉化世法(不是世法來主導佛法)。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經文中有:處處自說。名字不同。年紀大小。亦復現言。當入涅槃。又以種種方便。說微妙法。能令眾生。發歡喜心佛以平等、無差別心,將佛的境界展現在世間一切事物。其經文:處處自說。名字不同。年紀大小。──所教示世間任何一處皆是道場,任何一個人、任何的年紀都會是佛在說法。 諸善男子。如來所演經典。皆為度脫眾生。或說己身。或說他身。或示己身或示他身。或示己事。或示他事。諸所言說。皆實不虛。己身、己事---佛界 他身、他事---九界釋尊就是如此顯現各種姿態,說法、明示各種環境,這些都是皆實不虛。此文顯示三世常住不滅的本佛,憐憫救濟眾生,而於十方三世現身說法。此文也為佛以生活為根本,而來展現法理的示範。說己身、說他身---以佛的體驗談來引導眾生示己身、示他身---顯示佛的實踐面來引導眾生示己事、示他事---示現佛的或他人的種種功德、實證來引導眾生 如來如實知見。三界之相三界:是六道生存的環境,有慾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御義口傳:如來三界眾生也。此眾生如開壽量品之眼見,則如實知見十界本有矣。南無妙法蓮華經、日蓮大聖人的佛法所要說的,佛即是凡夫、凡夫即是佛,依此來修習實踐大聖人的佛法,如此才能利己、利人,如此的來信受「日蓮佛教」對這世間也才有意義。Joseph不要再被「儀式化的宗門」醬化了,現在已是21世紀,是服務一切的世紀,是尊重一切人、一切人皆是如佛一般偉大,這樣的世紀。這是日蓮大聖人的教示,這是透徹日蓮大聖人佛法的 池田 先生的教導。創價學會因此而站上21世紀的峰頭,是足以引領民眾至幸福之地的「日蓮佛教」偉大團體。 4.您認為宗門僧侶不為「初心行者」所攝?如果僧侶必須具圓三學,日蓮大聖人為何舉出:「傳教大師云:『二百五十戒,忽然盡捨。』非僅限傳教大師一人,鑑真之弟子如寶、道忠,及七大寺等一同捨去矣」?傳教大師、鑑真之弟子如寶、道忠,及七大寺等等都是僧侶。既然,傳教大師也是以初心行者為由捨比丘戒,您覺得:日蓮大聖人會以高於傳教大師的標準,要求宗門僧侶行持需在初心行者之上嗎?你等(宗門的僧侶)因為自稱是僧侶,所以所須具圓的是「三大秘法」之事,其中的戒是法華經本門戒。而我們在家眾因為是「初心行者」關係,僅要「以信代慧」的認真於「信行學」三學。這樣區分可以嗎?問題是如你所說,你等(宗門僧侶)一直不想持戒呀!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 .
- Jun 23 Sat 2012 22:12
〔僧侶行儀議題三十二〕處處自說。名字不同。年紀大小。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