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〔僧侶行儀議題三十〕 天必守護持戒修善者。〔僧侶行儀議題三十〕 天必守護持戒修善者。回覆Joseph於2010/02/20 23:57 回應 1.倘若分別功德品所云:「不須為我復起塔寺,及作僧坊,以四事供養眾僧。」是您所解讀:僧侶不得接受信眾供養;那麼,日蓮大聖人接受:「鵝目一貫五百文、海苔、海藻、乾飯、種種物品」(千日尼御返事)又作何解?只要把經文看下去就知道釋尊要表達的是:「受持讀誦妙法蓮華經的利益比造塔共僧還要殊勝。」(受持讀誦是經典者,為已起塔,造立僧坊,供養眾僧,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;高廣漸小,至于梵天,懸諸旛蓋及眾寶鈴,華香瓔珞,末香塗香燒香,眾鼓伎樂,簫笛箜篌,種種舞戲,以妙音聲,歌唄讚頌,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,作是供養。)這回你終於能懂我在你提出:為何護持「破戒名字比丘」還有功德呢?……(宗門僧侶腐敗墮落議題二十七)的質問下,所舉的破盤子譬喻了。沒錯,是以法為根本,但是身為人的需是依法修行實踐改革自身,而非憑仗法而無所做為,甚至藉法來利益自己。顯謗法抄云:又、僧尼士女,雖思有犯地獄之業,或因信地藏菩薩等之菩薩,或有恃於阿彌陀佛等之佛,或以為有修種種善根,皆自思我有如是善根,不致墮於地獄。或修習諸宗之人,各各恃其智分,不畏地獄之因。而對佛菩薩之致信,若與親子、夫婦等之愛,對父母主君之敬相較,實有雲泥之差也。對佛菩薩等之信,輕矣。是以,當世諸人,以為信恃佛菩薩,修習各宗,得免地獄之苦,此實是僻見。有心之人,須多思量焉!(P466)希望此御文之意你等能多思量。僧人會因為「恃法」而生慢心自認高于凡夫眾生一等。如你等所認知的「僧上俗下」。就如你於2010/01/26 12:13 對我的回應中所說1.既然您已經把諸法實相抄所云:「然因迷悟之不同而有眾生與佛之異。」清楚地引用出來,您應該非常清楚:「心佛及眾生,是三無差別。」並非將「迷悟未辨」的眾生直接與佛劃上等號。佛法的根本正是為這些「迷悟未辨」的眾生而有,離此佛法一無是處。看到身為僧侶的你等,卻是如此的輕視受無明之苦折磨的民眾,實在是只能用「難過」二字描述我對你等的看法。請看宗祖日蓮大聖人於諸法實相抄中是如何教示的:然而,人莫不思釋迦佛於我等眾生言,乃具主師親三德者,其實不然,使佛蒙得三德者,凡夫也。………此釋中云本佛者,凡夫也;?佛者,佛也。然因迷悟之不同而有眾生與佛之異,眾生不知俱體、俱用之三身也。(注意,重點是這句。佛的慈悲、大智慧即是在此。)平等心、無差別心是修行日蓮大聖人佛法、妙法蓮華經的根本精神,離開這個精神則一無是處。日蓮大聖人於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《御義口傳》中教示:「此品時,有最上第一之相傳。釋尊八年間之法華經,留有八字授予末代眾生,此八字是『當起遠迎。當敬如佛』之文,至此文而說一經終。…………」2.法衣抄所云:「日蓮是無戒比丘」、妙法比丘尼御返事的受文者「妙法比丘尼」皆為:名字比丘、名字比丘尼,因為沒有受持比丘(尼)戒的緣故,不屬於佛制七眾當中的具戒比丘(尼),如今的宗門僧侶亦同。你等過去一直拒絕自己是「比丘」,如今是同意自己是「比丘」了?「釋尊」是佛大聖人就不是佛了,日蓮大聖人於「如說修行抄」中教示的「三國四師」,不正是在說明大聖人的佛法即是佛教其僧團即是佛教團體。五善戒、十善戒、二百五十戒、五百戒、「法華本門戒」這不都是戒?為何你等一定要堅持是沒有受過戒之人?那宗門鼓勵其信眾要「受戒」又是何意義,僅是要收取費用嗎?所以,以日蓮大聖人佛法為依歸的還是在這佛制中的規範,你等的意圖一直是想逸脫於規範,是有何用心呢………………? 3.祈禱抄所云:「天必守護持戒修善者。」乃是日蓮大聖人在論述:二乘聖人無論戒德、智慧皆較六凡賢勝,修行法華經行者(更勝於二乘)理應更受到諸天的擁護,並非鼓勵弟子們要如同二乘持戒修善。同意你的說法,但舉此文段的意義是要你知道,「持戒修善」在大聖人的佛法修行中是重要的,不要像「顯謗法抄」中所說的僧人「恃法」的心態。4.祈禱抄所云:「正像既過,持戒者少如市中之虎,智者稀於麟角。」為日蓮大聖人點明:如今是末法時代,不應再以正法、像法的標準來論斷行者的修持。當然,如果您認為有哪些行者(僧俗二眾)胡作非為,還是可以「罪證確鑿」地舉發他們。等如你所說的「罪證確鑿」地舉發他們,已是在破法、毀法了,那時正如如台語所說(已經死歸遍了)來不及了。這是推託之詞,毫無誠意。如「日顯」的胡作非為你等能奈何他?原屬日蓮正宗的二千萬信徒離他而去,這二千萬人日日、月月、年年訶責宗門的不是,這嚴不嚴重?舉發也沒用不是嗎?將近二十年了………… 5.法師功德品所云:「若說俗間經書。治世語言資生業等。皆順正法。」是在闡述「一切世間、治生產業」在法華行者的談論之下「皆與實相,不相違背」,不是您所提出的:「任何作為須要有社會常識。」(以佛法去遷就世間法?完全顛倒了!)這就你等一直無法讀懂大聖人「諸法實相抄」的原因,「妄執」於佛法是高於「世間法」,僧侶高於凡夫眾生。沒有世間法哪須要佛法,沒有凡夫哪須要佛、僧侶度化。釋尊、日蓮大聖人等諸多聖人,因透徹了這點依此奉獻實踐無私的慈悲智慧,所以他們成為人人尊敬的佛(聖人)。 6.您對「法華本門戒」的概念很清楚;可是,一旦遇到「實務」,您又會舉起爾前的戒尺(比丘戒)衡量宗門僧侶?如果您認定:有家室的僧侶必定謗法?您就該謹慎地提出論證,尤其在處理日達上人娶妻生子的部分,您顯然已出現「對人不對事」和雙重、多重標準的狀況,這更該小心處理。已經提出你等根本不在意,有什麼辦法? 7.您在〔宗門僧侶腐敗墮落議題二十七〕善須留意者,向後遠離家室之累,一身無礙,責國中之謗法說:「批評是為了護法,重點這批評是否合於經、論,釋尊的十二部經、大聖人的御書。」既然如此,您為何不依照「原典」所云:「(破戒名字比丘)猶能饒益多眾生故」去解讀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五的深意,而提出:破盤子、垃圾場等等理論?您這樣的解經方式嚴謹嗎?客觀嗎?請再多留意我的文義,還有爾前的經文全都是你等提出,我還沒有那麼大的學問。 8.至聖密法師書所云的:「宗者,必備戒、定、慧之三學也。」日蓮大聖人並沒有以此提出您所謂的:「戒生定、定生慧」的概念,大聖人於四信五品抄反而是針對:「在世滅後雖異,修行法華,必具三學,缺一不可。」進行「破折」。大聖人云:「(入於末法)佛明確制止戒定二法,一向僅限於慧之一分,慧如不堪,以信代慧,信之一字為詮。」Joseph,請不要耍文字遊戲,而陷日蓮大聖人於不義。請看你所提之文的前後。問日:入於末法,初心之行者必具圓之三學否?答日:此義因甚重要,故檢出經文送往貴方,所謂五品之初二三品,佛明確制止戒定二法,一向僅限於慧之一分,慧如不堪,以信代慧,信之一字為詮。(四信五品抄P360)於此所指的是針對「初心之行者」須以信為前提,如我們這些在家信心的人,如以你等僧侶自居的我想應該是不在這個範圍,你等還是要持戒的啦,否則大聖人立個「法華本門戒」做什麼?又告知諸弟子「日蓮既無娶妻亦無沾葷腥。」(御書936頁)這是為何? 有關「檢出經文」請參閱「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」的四信五品法華經的功德可區分為,在世弟子的「四信」,滅後弟子的「五品」。﹝福運118期39頁﹞﹝四信﹞的功德:一念信解、略解言趣、廣為他說、深信觀成。﹝五品﹞的功德:初隨喜品、讀誦品、說法品、兼行六度品、正行六度品其中兼行六度品:況復有人能持是經。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。其德最勝無量無邊。(並開結P540)正行六度品: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。若自書若教人書。………讚歎菩薩功德。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。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。忍辱無瞋志念堅固。(並開結541)「戒生定、定生慧」的概念,我想這是一般學習實踐佛法者都會有的認知。一個不懂自我約束(戒)之人,其生命何能「定」,必然紛亂異常,這是可以清楚知道的。又,戒的最高層次是以佛意為使命自覺,低層次是以自身的利益為起始。因以佛意為使命(戒)實踐佛道,必會開啟偉大的覺悟(定),因此必會生於佛偉大的智慧中。(這是和你分享的啦)9.宗門僧侶與日蓮大聖人時代一般:有出家僧(如最蓮法師),也有在家僧(如淨蓮法師)。其實只要你等能明確自己的定位,清楚的宣示自己是什麼身份就可以了。不要一直在玩文字遊戲東繞西拐的,想讓民眾分不清楚你等到底是何角色。 10.個人沒有興趣研究:您的個人情緒、用字遣詞,個人僅就您在佛法上的論述提出回應。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 .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gg21267 的頭像
    gg21267

    脈衝光

    gg212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